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研究發展處

最新消息

【文化預算追蹤】要捍衛文化預算,是否已創建有效的政策影響力評估?——專訪文化政策學者劉俊裕

【Following Up on Cultural Budget】 In Order To Defend Cultural Budget, Has an Effective Cultural Impact Assessment Been Established? --Interview with Cultural Policy Scholar Jerry C. Y. Liu

長遠來看,文化部的預算該怎麼編列、如何審議,攸關於我們對於文化政策目標的想像,這其中亦包含如何評估每一個政策是否有具備接近目標的影響力。唯有依賴專業的文化影響力評估系統,以及完善的系統性研究智庫,才能讓政策在時代發展中持續調整和優化。2026年,文化政策的影響力評估機制才可以成為全國及地方文化會議中重要的討論議題,也唯有這樣,才能擬定出符合當代趨勢與需求的文化預算。

 陳思宇(Sih-Yu Chen)

2025.03.17

「我同意文化預算需要被檢視,但不是用現在這個方法。」文化政策學者劉俊裕說。

今年度文化部的總預算原編列290億元,遭立法院「大刀闊斧」刪減,經初步計算共刪除11億元、凍結34億元。刪減項目涵蓋媒體宣傳5943萬、黑潮計畫4000萬、表演藝術2000萬、中正紀念堂3000萬、聯合庫房1億元,以及對地方與藝文工作者的補助2165萬等。對於預算刪減,朝野兩黨仍無共識,民間團體及民進黨更發動立法委員罷免行動,企圖奪回明年國會多數,以影響下一波預算審議。

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三讀通過,文化部114年主管預算原編列290億元,經初步計算共刪除11億元、凍結34億元。文化部提供

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三讀通過,文化部114年主管預算原編列290億元,經初步計算共刪除11億元、凍結34億元。文化部提供

現在任職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以及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的劉俊裕認為,今年度的預算已大致落定,沒有經過「循證基礎」審議過程的預算刪除與凍結短期內難有變動,至於明年是否會再遭遇相同狀況,則需視民間罷免活動的結果而定。如果今年的預算刪減未激起足夠的民意反彈,立法院可能會將其視為國會正當的權力展現。

然而,這次的預算刪減並非基於完整的事實證據基礎或政策討論。他指出,立法院部分委員無法理解文化部的支出與政策目標具體成果間的關聯,導致審議過程淪為政治角力,而非理性評估。學界無法直接解決政治問題,但能提供合理的政策評估機制,建立影響力評估體制,使未來的文化預算討論回歸政策層面,而非僅止於政治攻防和罷免運動。

劉俊裕認為,學界無法直接解決政治問題,但能提供合理的政策評估機制,建立影響力評估體制,使未來的文化預算討論回歸政策層面,而非僅止於政治攻防和罷免運動。圖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劉俊裕。(劉俊裕提供)

劉俊裕認為,學界無法直接解決政治問題,但能提供合理的政策評估機制,建立影響力評估體制,使未來的文化預算討論回歸政策層面,而非僅止於政治攻防和罷免運動。圖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劉俊裕。(劉俊裕提供)